冯红变

作品数:6被引量:6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言和汉语模糊语言模糊语敏感性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更多>>
发文期刊:《牡丹江大学学报》《当代语言学》《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6
视图:
排序:
北魏书信体散文的文化意蕴与多元风格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131-137,共7页冯红变 柏俊才 
陕西省第九批百人计划支持项目"北朝文学研究"
书信体作为中国古代散文的一个门类,历来受到人们的关注与创作。先秦时书信体散文以实用性而著称,两汉之际出现了抒发个人感情的书信体文章。北魏的书信体散文似乎又回归到先秦,大多重视其功用,纯抒情的散文较少。无论是军国书信、诫子...
关键词:北魏 书信 文化 风格 书信体散文 
浅谈中西诗歌功用理论的差异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78-82,共5页冯红变 
为了维护各自的奴隶制度,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和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功用理论。虽然他们的生活背景差异很大,但对诗歌的这一要求却惊人的相似。功用理论虽然名称相同,但在内涵、诗歌内容和艺术的关系、文学观念、地位和作...
关键词:中西诗歌 功用 差异 
浅析中西方诗歌教化理论的差异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101-105,128,共5页冯红变 
诗歌教化理论是中西方文学中一个饶有兴味的话题。中西方教化理论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目的不同,二是方式不同,三是背景和影响不同。这种不同主要是由中西方人思维方式的不同造成的。
关键词:中西方诗歌 教化理论 差异 
试论中西讽谕理论的差异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35-40,共6页冯红变 
"讽谕说"是西方诗歌的重要理论,中国诗人一开始就将这一理论贯穿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之中。从中西讽谕的运用来看,不存在相互影响的可能,只能是中西诗人对诗歌认识的殊途同归。中西讽谕理论的内涵也存在明显差别:中国讽谕理论以温柔敦厚为...
关键词:中西 讽谕理论 差异 
汉英诗歌音韵比较
《牡丹江大学学报》2014年第9期91-92,104,共3页冯红变 
音韵是诗歌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诗歌具有音乐美的重要手段。作为中西不同文化折射下的汉英诗歌,在对韵的理解、压韵的方式等方面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巨大的差异。研究这种现象,对于理解诗歌的本质,以及中西文化差异都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汉英 诗歌 音韵 
汉语中的模糊语言和话题的敏感性被引量:6
《当代语言学》2013年第1期45-61,125,共17页张乔 冯红变 
科廷大学(Curtin University,Australia)的研究资助
模糊语言是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日益得到重视。然而,话题的敏感性对模糊语言使用的影响这一问题尚待深入研究。本文对汉语口语语料的分析表明,模糊语言出现的总频率似乎与话题敏感性的关系不大,敏感话题的影响主要集中在...
关键词:模糊性 模糊语言 汉语 话题 敏感性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