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海涛

作品数:7被引量:5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淮海工学院文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红字》《海边的卡夫卡》虚幻世界观沉默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发文期刊:《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中国科教创新导刊》《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安顺学院学报》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7
视图:
排序:
欧美文学教学中的宗教伦理教育问题探究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128-131,共4页姜海涛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基金项目(2016-GH03015-00004)
欧美文学部分是外国文学课程中的教学重点,其深受希腊·罗马的古典传统和希伯来·基督教的中世纪传统影响。但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性,学生对于希伯来·基督教的中世纪传统较为隔阂,势必产生误读,并影响其价值观的形成。在梳理欧美文学中...
关键词:欧美文学 宗教伦理 罪性 救赎 
恐惧与颤栗——论《审判》中约瑟夫·K的个体生存伦理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8年第4期73-81,共9页姜海涛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6-GH03015-00004)
卡夫卡与克尔凯郭尔都以悲悯之心观照个体的悲剧性生存命运。克尔凯郭尔以哲学视角探讨人的生存境遇,认为个体生存具有三种状态:伦理境界、美学境界和宗教境界,并认为通过美学境界的沉沦和绝望,可能跳跃到宗教境界。卡夫卡则以文学作品...
关键词:卡夫卡 克尔凯郭尔 伦理境界 美学境界 宗教境界 
论卡夫卡作品《失踪的人》的空间叙事意识
《安顺学院学报》2017年第5期30-34,80,共6页姜海涛 
作为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卡夫卡的作品鲜明地反映了20世纪西方文化"空间转向"的特点,具有极强的空间意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失踪的人》就彰显出卡夫卡式的空间意识:在结构上,作品打破了"成长小说"以时间为线的结构,而采用桔瓣...
关键词:结构空间化 地域空间 生活空间 虚幻空间 
灵与肉的撞击——浅析“《红字》三部曲”中的宗教观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47-49,共3页姜海涛 
厄普代克的"《红字》三部曲"是对霍桑《红字》的颠覆与解构,在重新解读经典的同时,反映了厄普代克一贯的宗教观念。通过对"《红字》三部曲"的细读,发现在这三部作品中,厄普代克颠覆了霍桑灵与肉二元对立的思想,表达了自己对于二者关系...
关键词:“《红字》三部曲” 颠覆与解构 宗教观 
游走于现实与虚幻之间——从《海边的卡夫卡》透视村上春树的世界观被引量:5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第2期79-80,共2页姜海涛 
村上春树的《海边的卡夫卡》可谓是村上作品中的斯芬克斯之谜。作者在作品中安排了两条各自独立发展的线索,为读者解读文本制造了障碍。通过对文本的梳理,发现作品中潜藏着深层结构,即以"入口石"为基点,作品中的人物游走于现实与虚幻...
关键词:入口石 现实 虚幻 
从神圣走向世俗——《红字》与《整个月都是礼拜天》的互文性阅读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69-71,共3页姜海涛 
厄普代克以霍桑的经典名著《红字》中的丁梅斯代尔为原型塑造了《整个月都是礼拜天》中的男主人公马斯菲尔德,并将人物的生活背景现代化,使作品的意味更为独特。通过对两部作品的比较分析,发现厄普代克试图通过马斯菲尔德的种种言行来...
关键词:《红字》 《整个月都是礼拜天》 互文性 嘲讽  
沉默与言说——论《红字》与《S.》中的女性形象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70-73,共4页姜海涛 
厄普代克以霍桑的经典名著《红字》中的海斯特.白兰为原型塑造了《S.》中的女主人公萨拉,他赋以女主人公主动的话语权,将人物的生活背景现代化,使作品的意味更为独特。本文通过探讨两部作品中两位女主人公不同的反叛形式,考察了《S.》...
关键词:海斯特 莎拉 反叛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