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王萱[1]
机构地区:[1]河北大学图书馆
出 处:《长城》2010年第8期71-72,共2页The Great Wall
摘 要:“五四”文学革命在创作实践上以新诗的创作为突破口。戴望舒作为中国现代诗派“诗坛的领袖”,他是中国现代派诗人的代表人物。戴望舒诗歌的创作风格以抗战为界分为两个大的阶段:1922年到1937年为第一个阶段,1938年到1945年为第二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中又分为几部作品:《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每部作品中都有一些小的改变,作者是随着当时的社会潮流而动,他的作品中每一次风格的转变都有社会带来的影子。在第二个阶段中,社会对作者的影响逐渐占据了主要地位,作者也不再沉醉于自我的感伤之中,而是有了时代和社会的责任感,风格也变得深沉、凝重。一在第一阶段,诗人受到早期新月派的影响、早期象征诗派的影响,还受到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和一些西方国家诗人的影响,在某些方面继承了这些诗派及诗人的创作风格。作者还受到中国古典诗词的影响,借鉴古人诗中的意象用法,来表现个人内心的感受。这个时期包括三部诗集:《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戴望舒的早期作品收在诗集《我的记忆》中,其中《我的记忆》又分为三个创作阶段:“旧锦囊”阶段、“雨巷”阶段、“我的记忆”阶段。这三个创作阶段基本上显示了诗人这一时期创作思想演变的轨迹,诚如施蜇存先生所...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2.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