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因论映照下的文学归化异化翻译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邹思怿[1] 邬玲琳[1] 

机构地区:[1]景德镇陶瓷学院

出  处:《短篇小说(原创版)》2012年第4期86-87,共2页Short Story

基  金: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翻译模因论与归化异化翻译实践研究”(编号:11WX35)资助

摘  要:一、中国文学翻译发展简介中国文学翻译始于19世纪70年代,到19世纪末期,中国掀起了第一股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的高潮,译者大多以严复(1898)在《天演论》中提出的"信达雅"作为翻译标准,提倡编译转述法。1919年,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兴起,文学翻译迎来了第二个高潮,翻译界开始不满足于简单的转述,转而致力于异化翻译,希望通过吸取外国文学的精华,改造中国陈旧的语言与社会。20世纪30年代,归化法在文学翻译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关 键 词:模因传播 目的语读者 源语文化 模因论 

分 类 号:H05[语言文字—语言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