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为何会“有”“无”  被引量:9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叶秀山[1] 

机构地区:[1]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出  处:《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64-74,共11页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摘  要:本文认为,“有”“无”问题涉及形而上学基础,也涉及海德格尔的全部思想。传统形而上学只知问万有之“有”,不知问“无”,而万有之“有”实为一个抽象的思想体,世间并无此种思想体,有的是可无化万有又可成就万有的“无”。因为世间是人的世间,而人就是海德格尔的Dasein,即会死者。因此,人的存在是生生死死的存在(过程),“生”是“有”的根据,而“死”则是“无”的“龛位”。因“生”而展开出(有)一个世界,“生”着同时就是“死”着,这个世界又是(有)一个“无”。作为“无”存在,意味着作为否定(无化)了一切存在者的自身存在,“无”即存在自身,它是万有的起源、本质和真理。从“无”到“有”,让自身(真理)显现,这是人要做的事情。天、地、人、神就在人的这种“事事”中拧在一起在世,并作为存在的“命脉”

关 键 词:“有”与“无” 海德格尔 传统形而上学 “存在” 形而上学基础 经验科学 存在者 “在” 起源 《存在与时间》 

分 类 号:B0[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