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假字的识别  被引量:5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曹先擢 

出  处:《语文研究》1982年第2期33-39,共7页Linguistic Research

摘  要:我国秦汉前的古籍多通假字,如《孟子·公孙丑下》:“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以“畔”通“叛”。即用同音字 A 表示同音字 B 的字义。这是汉语书面语中特有的现象。通假字与被通假字的存在是互为条件的,是同音字间一种特殊的字聚。有些学者把通假字归入假借字,称做有本字的假借字。我们称做假借字的仅指“六书的假借”,即“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也”本指一种盥器,借音表意。

关 键 词:通假字字义 同音字 假借字 古今字 矛盾性 词义 王引之 同一性 异体字 假借义 

分 类 号:H19[语言文字—汉语]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