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借字

作品数:620被引量:827H指数:1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甘露毛远明李桂玲孙中运于智荣更多>>
相关机构:西南大学广州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洪迈行书《跋欧阳修集古录》
《书法》2024年第11期47-48,共2页洪迈 
释文:迈前此多见《集古》诸跋,已书于顺伯所藏序录中。晦庵引《隶释》所辨仲宗假借字是也。延之以为此卷有米襄阳题,尤可宝玩,切以为未然。以六一翁翰墨论议其当宝玩,正不待米老也。庆元元年十二月廿一日,洪迈书。
关键词:假借字 行书 洪迈 欧阳修 集古录 
假借字与通假字、古今字的关系辨析
《语言与文化研究》2024年第5期28-30,共3页王婷 
在古汉语学习当中,有三个极其重要的关键词,即假借字、通假字、古今字。假借字指“本无其字”的假借,通假字指的是“本有其字”的假借,但是不少学者认为二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此外,由于种种因素,部分假借字与部分古今字存在“兼类”情...
关键词:假借字 通假字 古今字 本有其字 本无其字 
魏晋南北朝碑刻假借字职用关系考察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24年第3期66-74,共9页程慧 王敏 
魏晋南北朝时期碑刻中假借字与假借义、假借字与该字本义、假借字与被借字等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按照职用关系对其进行细致测查与分类研究十分必要。经统计,该时期碑刻假借字共出现约608处,其中“本无其字”的假借79处,“本有其字”的通...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碑刻 假借字 职用 
中山王方壶铭文借用现象研究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3期47-50,共4页刘迎 
文字使用中的借用现象是古汉语学界的重要研究对象。文章从通假和假借两个角度对战国时期中山王方壶铭文中存在的文字借用现象进行整理和讨论,可以探寻出本字与借字在构形和语音结构方面的关系,以及借用现象存在的特点。同时,准确把握...
关键词:中山王方壶 借用 通假字 假借字 
助力辞书编修的简帛医书字际关系考辨
《语文建设》2024年第5期I0008-I0008,共1页杨艳辉 刘婕 
重庆市语言文字科研重点项目“汉代简帛医书假借字量化研究”课题类别:重庆市语言文字科研项目重点项目课题编号:yyk20110。
本课题将简帛医书假借字进行量化研究,梳理并考辨了假借字的字际关系,以期对《汉语大字典》(第二版)(简称《大字典》)有关假借训释的修订有所补益。《大字典》是当今规模最大、收集汉字单字最多、释义最全的一部汉语字典,可以说代表了...
关键词:简帛医书 假借字 汉语字典 汉字整理 量化研究 助力 语文 考辨 
《説文段注撰要》(《安徽古籍叢書》第十一輯)
《古籍研究》2023年第2期330-330,共1页
(清)馬壽齡撰,李晓春整理,李霜琴編輯,黄山書社2023年12月版。段玉裁被後世譽爲集漢學派文字學之大成者,其所著《説文解字注》,是歷代研究《説文》專著最要者,也是文字學研究者所公認爲博且精者。馬壽齡(?—1870),字鶴船,安徽當塗人。...
关键词:假借字 俗字 段玉裁 通用字 段注 
释“一壶千金”之“壶”
《中国故事(传统)》2023年第7期62-65,共4页徐一玮 
《鹖冠子》学问篇中有论“中河失舟,一壶千金”。通过对文献典籍的整理分析,本文认为“壶”是“瓠”的假借字,指一种可以用来渡水的葫芦,并通过相关典籍的记载,论证了“瓠”与“匏”并非异名同物。上古时期,“瓠”是葫芦的总称或类称;...
关键词:文献典籍 《鹖冠子》 假借字 整理分析 上古时期 葫芦 上下义 
汉代铜器铭文中的一词多形
《绥化学院学报》2023年第5期79-81,共3页孙元成 
吉林师范大学2021年度博士科研启动项目“汉代铜器铭文字词关系整理与研究”(吉师博2021007)
根据用来记录同一词语不同构形的影响因素和产生方式,汉代铜器铭文中的一词多形现象可分成三类:一是由假借字造成的,二是由异体字导致的,三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由于用来记录同一音义的文字书写形式差异、书写形式与语言环境的变化,汉...
关键词:汉代 铜器铭文 一词多形 类型 异体字 假借字 
汉代铜器铭文中的字词关系类型
《汉字文化》2022年第S02期21-22,共2页孙元成 
2021年度吉林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项目(编号:2021007)的相关成果
记录同一词语的不同汉字构形影响因素较多。汉代铜器铭文中的字词关系情形分作三类:假借字、异体字以及由多种因素引起的用字对应一词。用来记录同一音义的文字书写形式差异、书写形式与语言环境的变化下铭文出现的复杂的音义与字形对...
关键词:铜器铭文 字词关系 异体字 假借字 形体差异 
兴亡继绝一门接续 执礼尊师千古典型——写在《古字通假会典》再版之际
《中国出版史研究》2022年第4期144-149,共6页陈才 
读古书须明通假,这是因为古代典籍尤其是先秦两汉典籍用字并不划一,存在大量的通假、假借、异文等文字现象。而这些假借字、通假字、异文,大多存录于古注、《经典释文》、他书引文等材料中,亟待学者厘为一编。前人在这方面做的工作远远...
关键词:假借字 《经典释文》 古代典籍 古注 通假字 文字现象 异文 先秦两汉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