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关系

作品数:129被引量:144H指数:6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更多>>
相关作者:韩琳李运富何余华谢国剑汪维辉更多>>
相关机构:郑州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浙江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膊”字历时记词功能研究
《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6期15-21,共7页张航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东汉至唐朝出土文献汉语用字研究”(21&ZD295)。
文章考察了“膊”字的历时记词情况,归纳为以下八种:第一,记{膊},音pò,义为“曝肉”“干肉”“晒”“陈尸示众”“打开、剖开”“泛指杀”;第二,记{伯},音bó,义为“兄”;第三,记录单纯词{膊膊},音bó,用同{旁薄};第四,作为“膞”字讹...
关键词:历时演变 记词功能 一字多词 字词关系 辞书指瑕 
出土文献成语的用字差异及其价值探析
《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6期1-8,共8页何余华 李茵茵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东汉至唐朝出土文献汉语用字研究”(21&ZD295);河南省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专项重点课题“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语言学史的阐释及重构研究”(2023-WHZX-31)。
成语作为汉语中具有固定格式的短语,它的用字演变与整体意义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出土文献保留了成语较早的文字资料,从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出发对成语语素的用字进行共时描写和历时比较,发现成语沿用过程中既存在用字当代化的现象...
关键词:出土文献 成语 字词关系 用字差异 语料 
明清小说俗字拾零
《汉字汉语研究》2024年第4期70-77,126,共9页王长林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汉语大字典》修订研究”(21&ZD300)的阶段性成果。
文章对明清白话小说俗字“■”和“唫”的形音义问题进行全面考察,并通过个案研究得出两点认识:首先,厘清俗字的字形演变,追溯俗字所记录词语的语源,有助于更清楚地认识其音义关系;其次,俗语词由于词形和词序的变化,会导致语素读音混杂...
关键词:明清小说 俗字 音义关系 字词关系 
“玆”字探源
《中国文字研究》2024年第2期184-190,共7页刘昕曜 
从“兹”字的历时演变来看,东汉之前从二“玄”形之“玆”一直是读子之切的词的主要使用字形,而隶楷字形中写作从“艸”之“兹”,则是东汉时由于构件异写而产生的异体字。从音义匹配关系来看,“兹”与“玆”本来都读子之切,陆德明以“...
关键词:  字词关系 音义匹配 
徐锴字词关系思想研究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24年第5期26-32,共7页张素凤 刘梦学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9AYY016)。
徐锴《说文解字系传》在字词关系研究方面有许多独到之处,具体包括:1.把“词”界定为语气助词并阐释其功能;2.首次把“六书”分为三耦;3.从逻辑上阐释“六书”的排序理据;4.以新颖的视角阐释“六书”每一“书”的内涵;5.以按语形式补充...
关键词:徐锴 六书 字词关系 
《闽东家族文书:第二辑》所见一词多形现象例析
《贺州学院学报》2024年第3期50-56,共7页李显荣 杨继光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闽台契约文书方俗字词汇释”(23BYY021)。
《闽东家族文书:第二辑》中有些词语具有多种书写形式,即所谓的“一词多形”。通过审查文义、考辨字形等方式对文书中“留録”“锄剗”“采摘”“抵当”“反悔”五组词语的“一词多形”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可知“一词多形”现象的成因...
关键词:闽东家族文书 一词多形 字词关系 
《说文解字》的“字用”思想发微被引量:1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4期72-81,共10页李运富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清代《说文》学新材料的普查、整理和研究”(项目编号:21&ZD299);河南省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专项课题“汉字与中华文明”(项目编号:2023-WHZD-01)。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通常被看作“形”书,其说解汉字的方法及对汉字的具体解析得到学史肯定。本文认为,《说文》还有重要的字用学价值,其“字用”思想可以从《说文·叙》和《说文》正文对字的解释两个方面考察。在《说文·叙》中...
关键词:《说文解字》 汉字职用 字词关系 字用思想 
“努”与“怒”的字词关系分析
《黑河学院学报》2024年第7期124-126,130,共4页邓祥龙 
2021年度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亳州曹操宗族墓砖刻文字研究”(SK2021A0755);亳州学院2021年度院内科研项目“亳州中医药碑刻研究”(BYB2021ZC03)。
“怒”字形产生于战国时期,本义为“愤怒、发怒”,引申出“强、盛”和“使出力气”等义;“努”字形产生于唐初,晚唐五代时期大量使用,“努”是“怒”的分化字,“努”最初的意义来自于“怒”,进而引申出“凸显、竖起”等义。“怒”和“...
关键词:  字词关系 
出版物编辑中术语“字词关系”的理解与应用
《传媒论坛》2024年第12期87-91,103,共6页宋思佳 
字词关系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术语。充分理解字词关系,有助于编辑全面准确地把握书稿内容,制订合理的编辑体例,保证书稿的质量。文章从外文译著、甲骨文字研究、古籍注释三类出版物出发,探讨术语字词关系在出版物编辑中的理解和应用,...
关键词:术语 字词关系 甲骨文研究 古籍 编辑活动 
吕叔湘字词关系思想在辞书编纂和语文教学上的引领
《语文建设》2024年第S01期43-47,共5页李智 
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汉语和汉字辩证关系的词汇意义系统研究”(项目编号:HB21YY009)研究成果。
汉语作为世界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具有语言普遍性特点的同时,以其独特性备受语言学家关注。吕叔湘先生的汉语研究,坚持以语言事实为依据,赓续汉语本土研究传统,同时借鉴国外语言学理论,以汉语基本研究单位的定称和内涵为基础,构建了...
关键词:语文教学 本土研究 辞书编纂 语言学理论 语言事实 汉语研究 吕叔湘先生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