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出 处:《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7期346-,356,共2页Journal of Jiamusi Education Institute
摘 要:本文通过论述诗歌的可译行性着手,把诗歌的翻译过程比作是"移植种子"的过程。要求译者译诗,要兼具读者与诗人的双重身份。并且进一步论述了诗歌翻译中应处理好的关系及策略问题,以及如何"移植"诗歌。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能把自己从原文中解放出来,在译文中赋予其积极的意象。最后得出结论,译诗不是复制原文,而是创作相似的文本,要与原诗作者达到"神合",通过"移植种子",超越文化和语言的界线障碍,才能译出原诗的"神"之美。本文通过论述诗歌的可译行性着手,把诗歌的翻译过程比作是"移植种子"的过程。要求译者译诗,要兼具读者与诗人的双重身份。并且进一步论述了诗歌翻译中应处理好的关系及策略问题,以及如何"移植"诗歌。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能把自己从原文中解放出来,在译文中赋予其积极的意象。最后得出结论,译诗不是复制原文,而是创作相似的文本,要与原诗作者达到"神合",通过"移植种子",超越文化和语言的界线障碍,才能译出原诗的"神"之美。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