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何宇亮[1] 余明斌[1] 万明芳[1] 李雪梅[1] 徐士杰[2] 刘湘娜[3] 于晓梅[1] 郑厚植[2] 罗晋生[4] 魏希文[5] 戎霭伦[1]
机构地区:[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非晶态物理研究室,北京100083 [2]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超品格国家实验室,北京100083 [3]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实验室,南京210008 [4]西安交通大学电子工程系,西安710049 [5]大连理工大学物理系,大连116024
出 处:《自然科学进展(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讯)》1995年第3期359-361,共3页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超晶格与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课题
摘 要:自从多孔硅的光致发光被报道以来,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这方面的研究得到很大的发展。关于其发光机理,文献[2~4]分别作了解释,目前还存在一定分歧,但人们已经普遍认为量子限制效应在起重要作用,同时表面态也有一定作用。另一方面,虽然多孔硅有很强的发光,但其发光稳定性却一直不能得到很好解决,而且多孔硅的制备为湿法工艺,与传统的硅平面工艺相差甚远,这给多孔硅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带来很大困难.Veprek等报道了对非晶硅进行高温下氧气氛中后退火处理,使非晶硅薄膜中形成小颗粒晶粒。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