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说的顺应性解释——以《三国演义》中“李肃说吕布”为例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杨洪亮[1] 何晓宇[1] 

机构地区:[1]西华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南充637002

出  处:《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1期100-101,共2页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Chinese Edition

基  金:西华师范大学科研启动经费资助;科研号05B143;07B048

摘  要:劝说是一种语言艺术,也是一种语言手段和技巧。从社会心理语言学的角度来讲,劝说具有改变他人态度的作用。本文以"李肃说吕布"为文本材料,利用Jef Verschueren的语言使用顺应理论,从劝说对语境关系的顺应、劝说顺应的动态性、劝说顺应的意识程度三个方面来分析劝说的这一语言艺术和手段,并试图发现顺应理论不能很好应用于解释劝说的所在之处。

关 键 词:劝说 语境顺应 动态顺应 顺应的意识程度 

分 类 号:H030[语言文字—语言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