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冯玉荣[1]
机构地区:[1]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出 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83-89,共7页Journal of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基 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变动时期地方秩序的重整:以明末清初的江南为中心考察"(08JC770007);华中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群体与社会变迁--多学科视域下的前近代社会群体研究"(CCNU09C02004)
摘 要:明清易代造成士人出处与认同上的混乱,这种焦虑不仅存在遗民,也存在清入仕之士。清初松江士人利用咏史诗《五君咏》这一体裁,吟咏本郡名士,将晚明地方乡贤与易代之际的名士一起吟咏,以"文人"身份认同来逃避易代所带来的政治上的偏见、道德上的臧否,以此消解自身对易代问题的焦虑。并且随着清政权对"忠"的提倡,士人的私怀与国家的赐谥逐渐纠葛在一起。清初士人的吟咏,一方面是对已故者的追思,以此解怀;另一方面则在评定同郡士人易代之际的表现时,重塑他们认可的地方乡贤,以确立一个重建秩序的规范,给自己的安身立命一个合理的诠释。由此整合与重朔易代之际的身份认同,为动荡的文化秩序提供一个稳定的观念性基础与支撑。而这种地方认同最终被国家所操纵,成为新王朝统治秩序的一部分。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222.2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