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化学概念性思维的基本特征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何文渊[1] 

机构地区:[1]四川省威州民族师范学校,四川汶川623000

出  处:《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年第39期61-61,共1页

摘  要:化学概念是师范化学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师范学生化学知识建构与问题解决活动中的难点之一。因而,多数化学教师在概念教学设计中,非常注重概念的深度剖解、多元表征和反复应用,如抓关键词、做概念图、强化练习等等。可这种教学方式往往只能促使少数学生在短时间内基本掌握化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而多数学生则依然“云里雾里、模糊不清”。例如,师范的很多学生不会写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多数中学生到了三年级甚至毕业之后,才对“物质的量”、“氧化性、还原性”、“电解质”等概念产生比较清晰的理解。这一现象说明,对化学概念的理解,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概念理解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思维体操”,经常做这种思维活动,有利人们从更高的深度、更多的维度来看问题,进而更有实效、更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对化学概念的理解性思考,不仅仅能够解决化学领域的问题,而且,还提升人的思维素质,使人脑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掘和发展。因此,化学教师有必要理解和澄清化学概念的思维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更好遵循化学概念学习与教学规律,有条理、有预计地展开教学。人的思维品质主要表现在他(或她)遇到事情(或事物)时,是否去思考,思考的方向如何,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如何,思考的结果如何。

关 键 词:化学课程 思维体操 概念性 师范学生 化学概念 “物质的量” 教学内容 化学教师 

分 类 号:G633.8[文化科学—教育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