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课程下的教师自我效能感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余新业[1] 

机构地区:[1]江苏省镇江第一中学

出  处:《内蒙古教育(B)》2013年第1期12-12,共1页

摘  要: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最早由教育心理学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提出,它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自我感受。教师自我效能感,指的是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及影响学生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方面的一种主观判断和感受。教师自我效能感是教师对自我能力的一种信念和认识,反映着教师的主观体验和能动性。我们认为课程改革能否最终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即能否清楚地认识自己的能力及价值,充分发挥主体的意识和作用,使课程改革的目标得以实现。一、面对新课程理念,教师必须重新建构元认知 1.新课程回归生活世界。我们可以从现象学中找到“回归生活世界”的理论依据。胡塞尔指出,在科学世界里,人在理性精神领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而对人的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直觉等非理性精神领域,科学没有说任何话。针对这一状况,他提出了“生活世界”的概念,指的是我们个人或各个社会团体生活于其中的现实而又具体的环境,它是一个原初性的、非课题性的、奠基性的、直观的、主观的世界。生活世界是人生命存在的背景,是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的基础,它为人生奠定了基石。新课程向“现实生活世界”回归,就是强调焕发出生活气息和生命活力,充分把握人在时空中的动态变化及其关系,拓展课程教学时空。2.新课程关注过程的体验。解释现象学要求我们以生活体验为出发点和归宿,他们希望能够通过恰当的、敏感的语言,描述自己在实践过程中当时当地的体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关注学生通过对课程运行中一系列活动的参与,体验一种生命的意义,或者说他们是用这种活动诠释着生�

关 键 词:自我效能感 新课程 教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回归生活世界 教育心理学家 学生行为 人生价值 

分 类 号:G442[哲学宗教—心理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