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古代的知行学说论及德育的内涵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张锡勤[1] 关健英[1] 

机构地区:[1]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出  处:《教育科学文摘》2013年第1期36-37,共2页Educational Science Abstracts

摘  要:知行是中国古代哲学、伦理学的一对基本范畴。重行始终是中国古代知行观的基本倾向。从一开始儒家即认为,行才是学的最终目的,学、知是为了更好地行,离开了行,学、知就失去了实际意义。在宋明和明清之际,虽然出现了不同的知行主张,关于知行的先后有激烈的争论,但争论的各方无不重行。王夫之等强调知来源于行自然重行;朱熹虽强调知先行后但同样重行;至于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矛头直接针对朱熹的知先行后说,更加突出了行的重要。“知行合一”说目的在于纠正知而不行、知行脱节、以知为满足而不肯躬行践履的弊端。在现代教育的大背景下,德育无疑更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复杂问题。德育的症结不在于知,而在于行。解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问题,最重要的是在行的环节上下工夫。

关 键 词:中国 古代 知行学说 德育教育 

分 类 号:D64[政治法律—政治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