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学说

作品数:36被引量:49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更多>>
相关作者:张锡勤关健英杨国荣苗润田陈嘉明更多>>
相关机构:黑龙江大学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哲学研究》《学习与探索》《江西社会科学》《咸阳师范学院学报》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知行合一”视域下小学德育教学优化策略
《天津教育》2024年第8期43-45,共3页朱建成 
“知行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命题之一。王阳明是知行学说的集大成者,他在《传习录》中写道:“世之讲学者有二:有讲之以身心者,有讲之以口耳者。讲之以口耳,揣摸测度,求之影响者也。讲之以身心,行著习察,实有诸己者也。”王阳...
关键词:《传习录》 知行合一 知行本体 中国传统文化 良能 王阳明 知行学说 基本命题 
《实践论》与传统知行学说之异同
《文教资料》2020年第16期63-64,39,共3页万宏强 党文武 
毛泽东的《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国化的产物。它从认识和实践的主体、认识过程、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关系三方面,发展了传统知行学说,同时保留了传统知行学说中的道德理想主义倾向和反智主义倾向。
关键词:《实践论》 知行学说 道德理想主义 
再论王阳明的知行学说及王船山的批评被引量:1
《孔学堂》2018年第1期40-48,142,143,144,145,146,147,148,149,150,151,152,153,共21页冯琳 Wang Xiaonong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王船山与中国近代实践观的转型研究(14BZX034)”的阶段性成果~~
知行之辨在宋明时期是重要的哲学话题,本文运用比较研究法,从知与行的内涵、诚意与致知、良知与良能等三个方面对王阳明和王船山的知行学说进行深入探讨,对船山批评阳明所反映出的哲学本体论的差异进行挖掘。阳明哲学以"心"为本,心之本...
关键词:王阳明 王船山 知行 批评 
论心物、知行关系的现实转换被引量:1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54-59,共6页吕国忱 石佩芝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16SJD760058);江南影视艺术学院"一体两翼共赢"共同体研究项目(2016003)
物质与意识、存在与思维的关系问题是"重大的基本问题"。"知行"学说则贯穿于中国历史的始终。阐发各对范畴之间的关系,既在常理之中,又在常理之外。将教学做的实践模式引入对各对范畴之间关系的理解中,从而寻找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
关键词:哲学基本问题 知行学说 教学做 现实转换 
基于“知行”学说视角的大学生体育锻炼不良现状、成因及对策分析被引量:5
《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2017年第6期17-20,共4页刘林 刘诚香 
四川理工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知情意行’视角的大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研究"(项目编号:JG-1574)
针对目前大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趋势,运用文献资料法,在"知行"学说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大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现状、成因进行分析研究。研究发现:不良现状表现为"知而不行""知行冲突""无知无行""行而不知"4类;从体育本质、身心特点、健康...
关键词:大学生 体育锻炼 知行关系 知行合一 
对王夫之知行学说的思考
《商》2015年第23期133-133,共1页张慧霞 
宋元明清时期的知行问题成为哲学学派斗争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具有成熟形态的各派学说与错综纷杂的社会现实交织在一起,相互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斗。知行问题愈发演进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宋明理学家认为只有对封建道德原则的"知"...
关键词:行先知后 行可兼知 相资为用 
孙中山知行学说对“知行合一”的发展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33-36,共4页陈真波 
孙中山先生提出的"知难行易"学说,扩大了阳明哲学中"知"的范围,更强调"行"的作用。在知行关系上,孙中山先生认为知比行难,主张行在先,知在后,是对阳明先生知行合一学说的发展。
关键词:孙中山  知行合一 知难行易 
儒家知行学说的特点与问题
《中国哲学年鉴》2014年第1期354-355,共2页陈嘉明 
与西方哲学相比,儒家的知行学说表现出一些特点,如在道德的能力根据方面并不偏执理性或情感一方,而是考虑到心与情的关系;以道义性的“气”作为从知到行的助力因素等。然而其“知”的概念具有伦理与认知的双义性,未能将“知识”与...
关键词:知行学说 儒家 实践理性 “道德” 西方哲学 “气” 道义性 “知” 
谈英语活动教学的研究略与策
《祖国(教育版)》2013年第10期77-78,共2页姚国峰 王惠琴 
活动教学是一种具有渊源思想基础和广泛实践影响的理论主张。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苟子就曾经强调感性认识和“行”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十分重视由“闻”“见”向“知”的上升和由“知”向“行”的转化。苟子的...
关键词:英语活动教学 知行统一观 理论主张 认识过程 感性认识 知行学说 教育思想 “行” 
儒家知行学说的特点与问题被引量:8
《学术月刊》2013年第7期37-43,共7页陈嘉明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元哲学'研究"(10BZX047);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经验与先验--知识论的基础问题研究"(09YJA720017);厦门大学基础创新科研基金"哲学前沿问题研究"(2011221024)的阶段性成果
与西方哲学相比,儒家的知行学说表现出一些特点,如在道德的能力根据方面并不偏执理性或情感一方,而是考虑到心与情的关系;以道义性的"气"作为从知到行的助力因素等。不过它的"知"的概念具有伦理与认知的双义性,未能将"知识"与"信念"区...
关键词:儒家 知行观 道德信念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