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林榕杰[1]
出 处:《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7期70-75,共6页Fujian Tribune
基 金:2011年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儒道思想双重转型研究--以魏晋时期为中心>;项目号2011B234;2009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百年道学精华集成>;项目号09JZD0005
摘 要:研究《老子》通行本第三章对掌握老子政治思想及其圣人观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常使民无知无欲"可说是全章的中心句,它揭示了"圣人之治"的核心。该章阐述"圣人之治",始于"不尚贤",终于"无不治"。"不尚贤"与使民无知有关,"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与使民无欲有关。圣人之治除了有"虚其心"、"弱其志"的一面外,还有"实其腹"、"强其骨"的另一面。老子所谓使民无知、无欲可说是圣人以其愚而使民愚,而这与让民众保持在素朴状态中有关系。他主张用"为无为"这种积极的"无为"来实现"无不治"的目标,即圣人以其"治己"而使民众普遍"治己"。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