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徐冰[1]
机构地区:[1]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出 处:《中国哲学史》2014年第1期12-17,11,共7页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基 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先秦主流价值的奠基与变迁"(10JJD720004)阶段性成果
摘 要:在孟子同告子关于"性"的辩论中,告子引"生之谓性"作为自己"食色性也"人性论的立论依据,反对孟子"仁义内在"的性善论。这就涉及到怎么理解"生之谓性"的问题。告子以白之于白物的思维方式理解"生之谓性"的含义,又抽象孤立地看待人的"食色",以食色之于人如同白之于白物,从而符合其理解的"生之谓性"。孟子反对的是告子对"生之谓性"的抽象理解,而非从原则上反对"生之谓性"。恰恰相反,孟子所说的"仁义内在"之性善论,其义也就是说人的"食色"等实存活动内在地就具有着道德的规定性,仁义本就内在于人的形色实存中。此正是从"生之谓性"的真实意蕴上去阐释人性,故"生之谓性"原则与"仁义内在"的人性内容是一致的。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42.24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