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解经到译经:论道安之于中国翻译研究的萌芽意义  被引量:1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蒋哲杰[1] 

机构地区:[1]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  处:《法音》2014年第4期13-17,共5页The Voice of Dharma

基  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基于综合语言活动的翻译研究--以三至五世纪佛教和基督教的跨文化发展为例"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为13YJC740036

摘  要:一、引言魏晋时期的佛经翻译产生了中国最早的翻译研究,对此,佛学、史学和译学界的学者都做过很多讨论。关于“最早的译学”,有认为始于支谦[1],也有认为是道安[2]提出了最早的翻译理论。我们认为,实践不必然产生理论、有观点也不代表就有研究。译史早期人们对翻译缺乏科学认识,也不专门研究翻译,实践存在大量算不上严格翻译的变译行为[3]。随着佛教的发展,佛经在频繁的注疏、传抄和研究中暴露出种种问题,人们才认识到一直以来所尊奉的“经”实为“译本”。在没有“翻译学科”、也无力阅读原文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借助传统文献研究法研读经本,其中突出的代表就是公元四世纪的高僧道安。他在解经工作中做了大量版本、目录和校雠工作,进行了译本与译本的比较或原本与译本的比较,并最终由解经走向译经。本文将聚焦这一转折,揭示道安之于中国翻译研究的萌芽意义。

关 键 词:翻译研究 道安 中国 解经 意义 萌芽 译经 翻译学科 

分 类 号:B948[哲学宗教—宗教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