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视域融合看译者的主体性阐释——以倪豪士的《史记》英译本为例  被引量:4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郑爽[1] 范祥涛[1] 

机构地区:[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  处:《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14年第1期73-77,共5页Jiangsu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基  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KFJJ20110237),汉语文化典籍英译研究(NR2012062)

摘  要:翻译活动的过程离不开译者的选择,以往的翻译研究把源语作者和源语文本置于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译者的主体性选择受到了忽略。20世纪70年代翻译的“文化转向”为研究译者的主体性提供了新视角,并逐步走向深入。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注重译者对源文本的阐释,本文介绍了阐释学中的历史视界、创造性偏见和视界融合等核心概念,提出译者对源文本阐释的重要性,并结合《史记》,分析了译者主体阐释对典籍翻译的各种影响。

关 键 词:阐释学 译者主体性 视界融合 《史记》 

分 类 号:H315.9[语言文字—英语]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