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出 处:《社会科学战线》2014年第6期25-32,共8页Social Science Front
基 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08JJD720045)
摘 要:程朱理学以来,"自觉的"中国人纠结于"理",以为"理"是一个最大的客观必然性,是人人、事事必然遵循的必然和应然。但这个"理"一经语言化,实质上就成为了人对"理"的一种把握,而非"理"本身。这就需要一种建立在认识论反思基础上的对"理"观念何以可能的追问。陆象山在程朱理学鼎盛时就发出了"学者孰不曰‘我将求至理’,顾未知其所〔未〕知果至与否耳。所当辨、所当察者,此也"(《象山集·格矫斋说》"未"字衍——引者注)之叹。王阳明则在陆九渊基础上展开了明证性前提上的本体论、认识论、修养伦三位一体的哲学探讨。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