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问》看王阳明“致良知”思想的逻辑结构  被引量:4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张连良[1] 陈琦[1] 

机构地区:[1]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出  处:《社会科学战线》2014年第6期25-32,共8页Social Science Front

基  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08JJD720045)

摘  要:程朱理学以来,"自觉的"中国人纠结于"理",以为"理"是一个最大的客观必然性,是人人、事事必然遵循的必然和应然。但这个"理"一经语言化,实质上就成为了人对"理"的一种把握,而非"理"本身。这就需要一种建立在认识论反思基础上的对"理"观念何以可能的追问。陆象山在程朱理学鼎盛时就发出了"学者孰不曰‘我将求至理’,顾未知其所〔未〕知果至与否耳。所当辨、所当察者,此也"(《象山集·格矫斋说》"未"字衍——引者注)之叹。王阳明则在陆九渊基础上展开了明证性前提上的本体论、认识论、修养伦三位一体的哲学探讨。

关 键 词:王阳明 大学问 致良知 三位一体 

分 类 号:B248.2[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