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糊性思维的翻译教学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康晓芸[1] 

机构地区:[1]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  处:《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4年第6期106-107,共2页

基  金: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模糊性思维在翻译研究中的构建";项目编号:12522046;哈尔滨理工大学青年科学研究基金"翻译生态系统中译者主体性研究";项目编号2011YF043

摘  要:模糊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重要特征之一。作为人类思维的重要载体的语言也具有模糊性的特点。美国哲学家皮尔斯这样定义模糊性,当事物出现几种可能状态时,尽管说话者对这些状态进行了仔细的思考,仍不能确定这些状态是应归属于还是排除出某个命题,这种命题就是模糊性命题。正因为客观世界本身的模糊性和人类认知能力的局限性,人类对事物类属划分或者对其范畴的了解是模糊的,因而模糊性就成为人类语言的本质特征。作为语言的本质性特征,模糊性在各种类型的文本中频繁出现,那么,对于翻译和翻译教学来说,理解模糊性语言,了解其成因及特征,掌握其翻译规律是准确传递模糊性语义的关键。

关 键 词:模糊性思维 本质性特征 人类认知能力 美国哲学家 皮尔斯 物类 目标语言 文化空缺 翻译规律 传递模 

分 类 号:H319[语言文字—英语]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