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丁志卫[1]
机构地区:[1]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
出 处:《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4年第9期10-12,共3页
基 金:2013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编号:2013JSJG390)项目资助
摘 要:创新已成为时代主旋律。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创新驱动提升至国家战略发展高度,为创新教育开展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而且,创新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要把教育的核心追求从知识转向发展,从继承转向创新,这无疑是中国教育范式的一次重大转型。[1]时至今日,教育界对“创新”的重视也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创新教育实施现状并不容乐观,往往局限于理论研究、调研报告,或停留于炒作宣传、形式过场,教育实效令人堪忧。同时,对创新教育的种种曲解与误读[2]也消解了教育自身的创造力,值得引起注意与警惕。教育哲学通过理性批判、价值引导切入教育实践,还原教育本真,提升实践者的理性自觉,进而推动教育实践创新。作为实践创新的逻辑起点,[3]教育哲学可以避免和减少教育实践中不断涌现的“标新立异”,为真实的创新提供坚实基础。有鉴于此,从教育哲学的层面来重新审视创新教育,有助于正本清源地理解创新教育本质,进而探索促进创新教育实践开展与提升创新教育实效性的发展路径。
关 键 词:创新教育 哲学反思 回归教育 创新型人才培养 教育实践 中国教育史 教育实效性 教育哲学
分 类 号:G40-012[文化科学—教育学原理]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