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2]西安外事学院七方教育研究所 [3]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 处:《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5年第10期1-3,共3页Journal of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基 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教学伦理学研究"(编号:12JJD880013);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信息化条件下北京市中小学学生学习方式变革实验研究"(编号:ABA14010);西安外事学院七方教育研究所资助课题"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民办高校发展战略研究"(编号:QF2015009);2015~2016年度联校教育社科医学研究论文奖计划"信息化条件下中小学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研究"(编号:JY20150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 要:一、教育中应该有"人" 教育与人的关系是教育中绕不过去的问题。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重组与改造,主张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以经验和活动为中心。在我国,鲁洁先生认为教育是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并指出,"教育面对的是人,教育的世界是人的世界,为此,任何教育理论,不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它都必须建立在某种人性假设的基础上",这是目的人定位,教育面对的是人,教育必须把人当作目的;叶澜教授也指出,“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的质量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事业”。可见,这些教育家都已经指出了教育与人的关系,即教育要以人为本,以人为出发点。
关 键 词:教育即生活 人性假设 教育家杜威 鲁洁 教育理论 自我建构 期望教育 生命关怀 机械记忆 教育者自身
分 类 号:G40-09[文化科学—教育学原理]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38.101.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