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与接受:常州词派后期的转变——从姜夔、吴文英到苏轼  被引量:2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周焕卿[1] 

机构地区:[1]常州工学院教育与人文学院,江苏常州213002

出  处:《中国韵文学刊》2016年第4期76-84,97,共10页Journal of Chinese Verse Studies

基  金: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项目名称:清代常州望族文化研究--以庄氏家族为中心;项目编号:12YJC751112)

摘  要:常州词派前期师法姜夔、吴文英,后期则推崇苏轼,这一转变有其内在的必然性:1.苏词以风骚之旨为内核,空灵蕴藉为外在风格,代表了更高层次的审美典范,较之姜夔之"清空",更合符常派的宗旨;2.苏轼以其学问、识见、人格力量及其"以诗为词"之法造就"深静"的词境,一方面可以纠正梦窗词过于密丽、质实的弊端,另一方面,又促成常派后学在词境上的开拓;3.常派后学重构词统,以南宋、北宋再到唐五代为递升序列。刘熙载、郑文焯将苏轼直承唐人,提高了苏轼在统序中的位置。在两宋词统序中,冯煦置苏轼于秦、柳与姜、张之间;朱祖谋以苏轼、周邦彦、吴文英为三足鼎立。这使苏轼顺理成章地成为师法对象。尽管浙、常合流,但浙派难以在理论和创作中真正重视苏轼。这也是浙、常兴衰的关键因素。

关 键 词:常州词派 审美理想 词统 词境 

分 类 号:I207.23[文学—中国文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