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武汉大学文学院
出 处:《文艺研究》2017年第1期111-126,共16页Literature & Art Studies
摘 要:"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上"语出晚唐宰相郑綮,标志着灞桥意象由具体的情感指向到抽象诗思指称的转变。这种转变既基于灞桥意象本身的成熟与深化,又受到晚唐清冷枯寂、骑驴苦吟诗风的影响和推动。灞桥与风雪、驴背所营造的诗歌创作情境,一方面契合了"诗穷而工"和"江山助诗思"的传统作诗经验,另一方面又溢出单纯的"诗思"范畴成为一种对诗人身份的认同,传达出主体渴望远离尘俗纷扰、坚守生命本真的志趣追求,因而成为宋元人吟咏不辍的诗思范式。在此过程中,孟浩然"灞桥骑驴"故实的演变与大量相关图画的流传不容忽视。作为诗人、寒士与高士等多重身份的交织,孟浩然形象在"灞桥风雪驴背"的语境中得到重新阐释与再创造,成为宋人笔下必然的"灞桥骑驴"诗人。而伴随文学故实接受的深入,《灞桥风雪图》也逐渐跳脱孟浩然的限制,在南宋成为重要的山水绘画题材。至此,灞桥意象本身的内涵虽趋于停滞和程式化,然其借助"风雪驴背"所衍生的文学情境和投射出来的文人意趣却在诗歌与图画之间蔓延渗透,显现出此一经典意象的持久生命力。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