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思

作品数:260被引量:170H指数:6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张清华李咏吟陈艳丽王泽龙扬之水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河北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一稿多本”与历史误读的可能性——《探梅图》研究
《中国美术》2025年第1期81-86,共6页吴芷璇 
传为陈洪绶《探梅图》作为海外回流的作品,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其于2001年回流,艺术市场上先后出现了四幅类似构图的作品。本文对《探梅图》中的人物服饰及开脸进行分析,并围绕《踏雪寻梅图》改名为《探梅图》一事,对画面主题重新讨论,...
关键词:陈洪绶 《探梅图》 “灞桥诗思” “踏雪寻梅” 艺术市场 
封面《秋亭诗思图》(国画)赏析
《书摘》2025年第1期128-128,F0001,共2页康守永 
如果要对接一位古人做参照来探寻范扬的艺术精神的话,当是石涛。“吾写此纸时,心入春江水。江花随我开,江月随我起”——石涛的诗颇能反映范扬拈笔挥毫时的心性和状态,且能在他最善驾驭的山水画题材中得见。
关键词:江月 石涛 山水画 
作品修改与诗思嬗变的互动——以戴望舒对诗集《我底记忆》的修改为考察中心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5期117-122,共6页向阿红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2CZW053)。
戴望舒《我底记忆》的修改历程略为复杂,它的几次精调细改导致了文本的解读差异,造就了不同的版(文)本本性。除了艺术上的精益求精,其版本变迁与戴望舒不同时期的诗学观念之间具有十分紧密的互文关系。在各个版本的诸多差异之中,诗歌造...
关键词:《我底记忆》 版本 修改 诗学观念 《断指》 
“当代性”在于同时保有肉身与灵魂——诗思札记之四
《文艺争鸣》2024年第10期116-121,共6页张清华 
一、如何让诗歌更接近肉身和灵魂如何使诗歌更接近肉身和灵魂——我说的是“同时接近”,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离肉身远,诗歌毫无趣味,缺少生气;离灵魂远,文本则不够高级,缺少意义。所以,理想的状态应该是理性与感性的纠缠一体,是思想与...
关键词:理性与感性 肉身 无意识 当代性 灵魂 
浑灏流转的诗思书写与文化表达 ——以海子《亚洲铜》象征诗意的解读与阐释为例
《莲池周刊》2024年第34期0028-0030,共3页罗克辛 
海子的这首《亚洲铜》创作于1984年10月,1985年于四川的诗歌民刊《现代诗内部交流资料》首期登载。据说,海子这首诗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他家乡附近的月山镇发现了铜矿。人们看到这金光闪闪的铜质矿藏,预感到将会因这座铜矿而改变命运,由农...
自然是一座神殿及其他——诗思札记之三
《文艺争鸣》2024年第3期109-113,共5页张清华 
一、诗歌之道法自然,或自然是一座神殿……诗歌的至理,也如一切艺术与文化的至理,即法乎自然。因为自然中早已孕育了一切美妙的形式、韵律、规则。所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它只是不说,但最恰当的形式和功能都已经存在于繁复的自然生命形...
关键词:诗歌主题 自然审美 异己力量 道法自然 生命形态 艺术与文化 至理 审美对象 
语言的穿透与超越——诗思札记之二
《文艺争鸣》2024年第2期134-137,共4页张清华 
一、给一个和一切时代的诗歌:语言的超越与穿透……语言的超越性是一个诗人的生命所在。海德格尔说,“语言的本质即是存在的语言”。这话显而易见,语言首先是本质化的东西;它具有先验和形而上学的性质。德里达肯定不会同意这样的看法,...
关键词:诗歌语言 巴别塔 海子 穿透力 同代人 德里达 语言的本质 本质化 
原始的精神母题及其他——诗思札记之一
《文艺争鸣》2024年第1期86-89,共4页张清华 
一、“物质性的力量”与“原始的精神母体”伟大诗人都有自己“原始的精神母体”。精神的母体在哪里?来源于一些物质性的力量。但物质性的力量不同于精神性的传统。精神性的传统主要是来自历史,来自历史上那些伟大哲人或诗人创造的思想...
关键词:人格范型 郭沫若《女神》 主体性 认知性 生命和死亡 基本要义 物质性 精神性 
闲居的诗思:士不遇焦虑消解与自我形象书写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1期172-180,188,共10页邹福清 程鑫 
武汉市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文学中的凤凰形象”(2019038)。
中国古代士人不断探索对不遇焦虑的调适与消解途径。嵇康“乐道闲居”,追求“逍遥”的人生境界,从呵护人性的高度肯定闲居,否定出仕;白居易晚年闲居洛阳期间提出“中隐”说,追求“闲适”人生境界,悬置闲居与入仕价值高下的判断,实际是...
关键词:闲居 士不遇 日常生活 自我形象 
诗思互镜与文明交流互鉴的普遍语法——以屈原、荷尔德林诗歌诠释中几组意象的再诠释为例
《船山学刊》2023年第6期55-66,共12页吴根友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文明多样性与交流互鉴问题的汉语哲学透视研究”(22BZX066)。
“诗思互镜”是人类几个主要文明共同体共有的一种精神现象,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中,可以被称为一种“普通语法”。以屈原作品的诠释和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诗歌的诠释为例,可以看出这种“普遍语法”在中国古典诗歌与德国现代诗歌诠释过程中...
关键词:诗思互镜 屈原 荷尔德林 文明交流互鉴 普遍语法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