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女神》

作品数:85被引量:35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粟斌钱韧韧张德明刘殿祥周薇更多>>
相关机构:华中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华侨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文化哲学视域下对郭沫若《女神》的三维探析
《文化学刊》2024年第4期92-95,共4页蒋飘逸 贾志鹏 
《女神》是郭沫若留学日本期间受五四新风感召创作出的一部浪漫主义诗集,一经问世就在文坛掀起“诗界革命”,成为紧扣中国命运变化的纪念碑式的作品。本文从三个层面深入探讨郭沫若的《女神》,从本体论层面,探究郭沫若的泛神论思想,进...
关键词:文化哲学 郭沫若 《女神》 五四运动 
郭沫若《女神》的艺术成就及价值
《炎黄地理》2024年第3期45-47,共3页马榕 
文章从郭沫若的生活背景以及《女神》的创作背景入手,观察诗歌创作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以及其内在性和表现手法,如意境和音乐性等。同时,着重品读《女神》作为文学作品的艺术风格和特点,如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等,并进一步探究作品在当时文...
关键词:《女神》 文学作品 诗歌创作 文学创作 影响和启示 现代文学 艺术成就 浪漫主义 
原始的精神母题及其他——诗思札记之一
《文艺争鸣》2024年第1期86-89,共4页张清华 
一、“物质性的力量”与“原始的精神母体”伟大诗人都有自己“原始的精神母体”。精神的母体在哪里?来源于一些物质性的力量。但物质性的力量不同于精神性的传统。精神性的传统主要是来自历史,来自历史上那些伟大哲人或诗人创造的思想...
关键词:人格范型 郭沫若《女神》 主体性 认知性 生命和死亡 基本要义 物质性 精神性 
自我主体精神的张扬——论郭沫若《女神》中意象的选择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23年第12期173-175,共3页司淑敏 
郭沫若创作于五四时期的《女神》被认为是“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此后以自由体为特点的中国新诗走进了大众视野,可以说《女神》“开一代诗风”。郭沫若以喷涌不止的激情奏响时代强音,在“泛神论”思想和“内在律”理论的指导下自由地...
关键词:《女神》 郭沫若 泛神论 内在律 意象 
郭沫若《女神》:“真艺术与真科学本是携手进行的”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4期95-102,共8页文贵良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文学视野中中国近现代时期汉语发展的资料整理与研究”(16ZDA185)。
现代汉语诗学与古代汉语诗学的不同之一就在于将科学元素融入了现代汉语诗学中。这一特点在郭沫若《女神》中非常显眼而且先锋,闻一多将其概括为“真艺术与真科学本是携手进行的”。由此拓展则发现,《女神》对大量地名和人名的铺展,是...
关键词:郭沫若 《女神》 艺术 科学 
现代汉语虚词与郭沫若《女神》的节奏特征
《江汉学术》2023年第2期79-88,共10页钱韧韧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现代汉语虚词与汉语诗歌形式建构研究”(19CZW049)。
郭沫若的新诗集《女神》注重“内在律”的情绪节奏实践,在大量语气助词、副词、介词结构对应中的排比重叠应用,实现了情绪节奏与语义节奏的互动;以虚词的合理使用构成自由灵活式、圆融平衡式和回旋递进式的语形节奏,推进了情绪节奏的放...
关键词:虚词 郭沫若 《女神》 诗歌节奏 诗体 散文化 
郭沫若《女神》中人神关系的互文性建构——以《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三部诗剧为中心
《郭沫若学刊》2022年第4期53-58,共6页袁宇宁 冯超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陕甘宁文艺运动研究(1936-1950)”(20CZW041)阶段性成果。
《女神》第一辑所收录的组诗《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作为郭沫若早期代表作,除却诗体、语词上等外在形式的突破外,渗透其内的“泛神”思想亦极大丰富了作品的精神气质。具体表现为五四张扬“自我”的主潮下,“我”与“女神...
关键词:《女神》 泛神 人神关系 互文性 
郭沫若《女神》的浪漫主义色彩研究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22年第10期32-33,72,共3页吴鸿雁 
郭沫若的《女神》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开一代诗风的新诗集,主要收录了作者从1919年到1921之间的诗篇,这些诗歌在创作形式上有效突破了传统格局的束缚,创造出了一种雄浑奔放、浪漫理想的自由诗体,成了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通览《女神》全...
关键词:郭沫若  女神》 浪漫主义色彩 
重生:郭沫若《女神》意象系统之新解被引量:1
《郭沫若学刊》2021年第4期9-15,21,共8页邱天豪 
《女神》是郭沫若开一代诗风的代表作,其艺术魅力不仅来源于新意象、新风格的开辟,更来源于它在多维度建构起来的"重生"意象系统。《女神》诗篇结构上的"重生"是由隐性的意象、多种具体物象组合构成的,"重生"的外显是具象化的意象,而经...
关键词:郭沫若 《女神》 重生 意象系统 
论郭沫若《女神》中“剧曲”的生成——以《三叶集》及相关史料为中心
《宜宾学院学报》2021年第11期10-17,共8页宋宁 
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郭沫若历史剧伦理因素研究”(GY2018C07);山东省文化厅项目“抗战讽刺喜剧中的民族国家想象”(2014359)。
《女神》中的“剧曲”是郭沫若戏剧创作的起点,而以往研究大多受到郭沫若自述的左右,只看重其翻译歌德《浮士德》的影响,或者主要探究其诗性特征,而忽略其戏剧性。郭沫若、宗白华与田汉三人笔谈式的通信,涉及大量西方近代剧及日本有岛...
关键词:郭沫若 女神 剧曲 三叶集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