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常州213164 [2]苏州大学哲学系,江苏苏州215123
出 处:《黑龙江社会科学》2017年第2期15-24,共10页Social Sciences in Heilongjiang
基 金: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帕菲特人学思想与高校人才培养的哲学反思"(2014SJD516)
摘 要:帕菲特认为,"个人同一性"是个人在其连续性生存活动中所表现的、具有不断"复制"特征且表现为同一完整的传递性形态或联系,它主要表现为具有同一完整性的性格、心理属性与特征,或可还原为一个人的"物理形态"、肉体生命的连续性存在或特征。它实质上是"人格同一性"。个人的非同一性变化有两种情况:如果这种性格、心理的属性和特征在同一个人身上发生非连续性的"质"的变化,就属于其个人"质的非同一性变化";若仅仅是其个人生命的物理形态的、体力能力大小的连续性变化,则被认为是其个人"量的非同一性变化"。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并不保证其具有确定不变的同一性存在,重要的是其个人心理的持续性联系或关系("R"),以及这种联系或关系是如何反映和确定其个人的生活与价值属性。当有确定原因与结果的联系以连续性的经验使个人确定而明确地呈现出一种统一一致的心理反应时,所谓的"个人同一性"才具有确定性。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