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出 处:《知与行》2017年第5期125-129,共5页Cognition and Practice
摘 要:尼采通过对阿波罗所代表的"形象性"与"完成性"的批判,指明以往形而上学是对创造的背离。"完成"意味着遮蔽,意味着人们的注意力被作为结果的"对象"所吸引,而实际上真正所应被关注的是活生生的生命创造过程,而不是已生成的对象性的生命本身。为克服此种对形而上学真正所应研究的起点,即"创造过程"的背离,尼采选择以音乐的隐喻加以说明。尼采虽强调了旋律的重要性却未阐明旋律与时间的关系,没有分析物理性的时间即被语言量化的时间与真正的具有开放性、超越性、创造性的时间之间的区别,只是说明只有隐喻性的语言才能保有音乐本身的境域性,才能拯救形而上学。但是其并没有通过隐喻性的语言使形而上学发挥其所本应具有的教化功能,而只是使其仅限于类似诗的模仿与净化功能。至于此种教化的功能为何没有被发挥,应将原因归结为尼采对辩证法的排斥。而实际上,辩证法是隐喻与形而上学所不能缺少的。辩证法的实质在于思辨,思辨通过对话得以展现,而对话是具有境域性的,且辩证法本身是具有自否性的特质的,依据此种自否性,使得境域本性得以保持,由此而不断地开放和展现自身,以实现形而上学本有的"证明"功能,境域的不断开显、不断引导,以实现形而上学本有的"劝说"功能,由此即实现"教化"。可见,隐喻不应排斥辩证法,而是要与其相结合,共同完成形而上学模仿、净化、证明、劝说的功能。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