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张政文[1]
出 处:《社会科学战线》2017年第8期125-130,共6页Social Science Front
摘 要:文学文本的意义源自作者创作、读者阅读和评者评论共同构成的文本在场状态。其中,作者是文本的初始创造者,作者的社会洞察、生活理解、喜怒哀乐、梦境幻思在创作冲动驱使下,驾驭某种语言、富有个性地按文字规则和审美要求书写成能被读者阅读、欣赏、评论的语符系统,生产了文学作品;读者以其阅读期待、阅读前见、阅读习惯欣赏作品;评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更深入地解说作者、作品、读者、阅读的生活背景、文化场域、意识状态,理性地评论文学文本中更普遍的公共性社会意义。这三者共同作用使文学作品转换为文学文本,成为文学文本的意义之源。在"作者已死""理论中心""强制阐释"甚嚣尘上的后现代批评背景下,重谈文学文本意义之源话题,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观的实践性、历史性和规律性原则,既要防止拒绝作者意图、泛化读者阅读所造成的文学文本意义的消失,又要防止黑格尔式的逻辑主义强势话语对评者评论自由性的遮蔽,凸显文学评论的真理性、公共性和普遍有效性,发扬中华民族的文学阐释特色,从而真实、真切、真诚地昭明并增长文学文本的文化价值和人生意义。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118.207.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