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政文

作品数:57被引量:165H指数:6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主题:审美现代性艺术审美美学批判哲学更多>>
发文领域:哲学宗教文学文化科学社会学更多>>
发文期刊:《中国研究生》《文艺争鸣》《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哲学动态》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中心议题、话语领域、标识概念:在电影历史谱系与逻辑中构建中国电影学派被引量:7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9年第3期77-80,F0002,共5页张政文 
一、引言艺术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规定性,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核心原动力。人类学告诉我们,早在12万年前尼安德特人就出现在欧洲,他们比同时期生活在东非和亚洲的智人更有效地利用火,其制作工具的能力与工艺水平也比智人要高。大约5万年...
关键词:中国电影 中心议题 历史谱系 尼安德特人 人类生存发展 艺术创造力 话语 学派 
文学文本的意义之源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7年第12期15-16,共2页张政文 
当西方文论精神危机的重要症候之一是断然否决作者与读者、评者的内在联系,声称“作者死了”,从文学生产一消费世界的作者中心到作品中心再到读者中心至今天的理论中心,让理论独自成为文学世界的唯一主角,使文学生产一消费活动成为一场...
关键词:读者中心 西方文论 作者与读者 独角戏 精神危机 评者 作者死了 文本的意义 
文学文本的意义之源:作者创作、读者阅读与评者评论被引量:7
《社会科学战线》2017年第8期125-130,共6页张政文 
文学文本的意义源自作者创作、读者阅读和评者评论共同构成的文本在场状态。其中,作者是文本的初始创造者,作者的社会洞察、生活理解、喜怒哀乐、梦境幻思在创作冲动驱使下,驾驭某种语言、富有个性地按文字规则和审美要求书写成能被读...
关键词:文本 作者 读者 评者 文本意义 
普京时期俄罗斯文化政策的历史视角被引量:3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17年第1期39-51,共13页张政文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代俄罗斯文艺形势与未来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3&ZD126)阶段性成果
普京执政以来,俄罗斯文化法律法规与文艺政策领域形成了自上而下的法律设置、民粹主义的政策实施和重视知识分子影响的社会导向的社会治理模式,承传了根植于俄国民族文化亚细亚生产方式下的东方社会特征、中央集权与村社自治的二元国家...
关键词:普京时期 社会治理 文化法律法规与文艺政策 历史基因 
当代中国文论“关键词”构建的基本途径被引量:12
《文艺争鸣》2017年第1期24-27,共4页张政文 
理论科学由研究对象、研究问题、研究概念、研究路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构建的范式(paradigm)组织而成。范式是学术研究者们共同认定的术语、准则和方法的总和,是一个特定共同体的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等等的知识形态。(1...
关键词:中国文论 当代中国文学 理论学科 知识形态 理论话语 文学理论 话语体系 文艺实践 西方文论 文论话语 
理论转场与转场的本土化、当下化——构建当代美学理论话语体系的基本路径被引量:6
《天津社会科学》2016年第4期124-131,共8页张政文 
自觉地对各种古今中外的场外理论进行理论转场是构建当代中国美学理论话语体系的基本路径。理论转场过程中,场外理论必须面对当代中国的审美生活、置身当代中国的审美经验、言说当代中国的文艺实践,并将理论转场的本土化、当下化设定为...
关键词:理论转场 美学话语 本土化 当下化 
论马克思劳动观及其对培育“敬业”核心价值观的启示被引量:5
《理论月刊》2016年第5期11-17,共7页尉迟光斌 张政文 
马克思劳动观体现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三个层面的有机统一中。哲学上,马克思强调人的类本质的"劳动",同时论述"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政治经济学上,马克思批判现实的"异化劳动"即"雇佣劳动",具体揭露...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观 敬业 核心价值观 培育 
感性的思想谱系与审美现代性的转换被引量:11
《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11期28-42,204-205,共15页张政文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代俄罗斯文艺形势与未来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3&ZD126);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当代俄罗斯大国战略中的文艺格局研究"(项目编号:13JJD750007)总论部分阶段性成果
欧洲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实现的感性觉醒是西方现代化历史进程的重要成果,同时使得文学艺术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生活内容。德国古典哲学将感性逻辑化、系统化,构建了人的主体能力、意识活动和精神历史相统一的理论形态,创造了与以理...
关键词:马克思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 审美现代性 感性 
论二战后德国美学与国家文化政策的相向关系被引量:1
《哲学研究》2014年第9期119-126,共8页张政文 吴铁柱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当代俄罗斯文艺形势与未来发展"(编号13&ZD126);"当代俄德文艺形势比较研究专题"的阶段性成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遭受重创,后被分裂为东德、西德两个国家,由苏联和美英法两个战胜国集团分而控制:西德接受了欧美民主制度的改造,东德则构建了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国家。尽管经历战争苦难的德国人民有着强烈的统一诉求,但二战...
关键词:社会主义国家 文化政策 美学思想 德国人 二战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 苏联模式 民主制度 
德意志审美现代性话语的文化生态要素探究被引量:5
《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11期24-41,203,共18页张政文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德意志文化启蒙与现代性的文艺美学话语研究"(批准号10BZW022)阶段性成果
德意志审美现代性话语是近代以来德意志历史发展的自我显现,由德意志自然、历史、社会、思想共构的德意志文化生态,统摄着德意志审美现代性话语的历史命运,也现实地决定着德意志审美现代性话语的本质特征。德意志由文化立族,新教精神是...
关键词:德意志 基督教 市民社会 审美现代性 文化生态 启蒙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