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学”不充实,“行”不踏实?——对中小学“研学旅行”的实践反思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卢立涛[1] 李媛媛 

机构地区:[1]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出  处:《中国教师》2017年第23期10-13,共4页Teacher’s Journal

基  金:重庆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庆市统筹城乡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招标课题资助项目“《卓越教师计划》实施背景下的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研究”(编号:JDZB20160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U-D-S合作促进薄弱中小学内涵发展的策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  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实践求真知的优良传统,从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带弟子周游列国,到新文化运动时期陶行知先生"做中学"的教育理念。虽然时代不同,但都包含了学习场域的转换,即从学校、课堂中解放出来,到大自然、社会中,寻找知识的真谛。"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美国教育家杜威关于教育本质的精辟论述,也可作为这种学习方式的理论基础。这种发生在校外的、实践性的学习方式被称为"研学旅行""修学旅行"或"游学"。

关 键 词:社会即学校 修学旅行 春秋战国时期 教育家杜威 新文化运动时期 学习方式 陶行知 教育理念 真谛 孔子 

分 类 号:G639.2[文化科学—教育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