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严春兰
机构地区:[1]江苏苏州松陵一中
出 处:《语文天地(初中版)》2018年第7期43-44,共2页
摘 要: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在教授诗歌类作品时往往强调让学生背诵诗文,然而这种一味背诵的做法让学生无法获得自己的独特感受,很难体会诗歌字里行间之美。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鼓励学生对比词句,填字揣摩,学科联动,再现意象等方法深入品味诗词的意蕴。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对诗词产生深刻的理解,更能促使学生提升语文审美能力。一、对比,体悟人格情操对比阅读是一种效果很好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一些题材相似的诗词作品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深刻感受作者的情绪。有时某些作品虽然看似题材相似,但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不同,所生活的境遇有所不同,内心的情感有所不同,因此在作品中会呈现出不同的状态,表达不同的情感。如果能通过对比的方式加以体会,则能促使学生更好地感受作者的情操和人格。《望岳》《登飞来峰》都是以山岳为主题的作品,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这两首诗歌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尝试探究作者在这两首诗歌中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情怀。学生在阅读中发现,虽然两首诗歌主题相似,但是所表达的思想却完全不同。《登飞来峰》不仅展现了作者攀登山峰时的感受,而且还展现了作者对于人生的思考,作者认为某些邪恶的事物虽然能暂时遮蔽人的视线,但是最终会在历史中消失。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