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邓国元[1,2] Deng Guoyuan
机构地区:[1]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 [2]贵州大学—孔学堂中华传统文化研究院
出 处:《中国哲学史》2019年第5期86-93,共8页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多卷本《宋明理学史新编》”(17ZDA013)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四句教”是王阳明晚年的重要命题。“天泉证道”是围绕“四句教”而发生的思想史事件,“天泉证道”是证“四句教”之道。然而,束景南先生力排以往的传统看法,认为“天泉证道”是证“王门八句教”之道。具体而言,束先生认为《传习录》文本的记录表明阳明已用“四无教”修正“四句教”,而在“天泉证道”中阳明则用“四有教”与“四无教”扬弃“四句教”,进而将“四有教”与“四无教”合二为一,得出所谓“天泉证道”是证“王门八句教”的结论’束先生此说大有商榷余地。阳明“无善无恶”说的基本意旨在于揭示心体“廓然大公”的本质,以及彰显良知本体形而上的超越性。“四句教”以本体工夫合一为基本思想立场,是阳明“天泉证道”中“彻上彻下”的教法宗旨。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