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朱兆丰 Zhu Zhaofeng
机构地区:[1]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出 处:《中国佛学》2019年第2期220-232,共13页The Chinese Buddhist Studies
摘 要:按佛教理论,众生由于烦恼的推动而造业感果,继而在轮回中往复不息。若烦恼未断,业果将生生不息。而业即使已造,若无烦恼水润也无法感果。故从轮回中解脱的根本在于"断烦恼"。公元651年,玄奘将《俱舍论》新译,其后,诸家就此展开大规模研究与注疏,至今不断。在"随眠品"中,论主世亲集中阐释"烦恼"相关内容,但其所述庞杂繁复,加上诸家注疏多有辩论,学人与此难以把握。本文意在根据玄奘译本及前辈注释,对此品中烦恼的体、相与断烦恼的方法、步骤等核心内容进行梳理与阐释。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