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曹洪洋
机构地区:[1]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出 处:《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74-80,共7页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基 金: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现象学—解释学视域下的‘中国解释学’研究述评”(15ZWD002)。
摘 要:作为现象学、解释学和接受美学的重要概念,“视域”有其独特的内涵。胡塞尔与海德格尔都为这个概念在哲学意义上的充实做出了贡献。伽达默尔接续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工作,掌握了现象学根本的方法原理,将“视域”看作存在者之显现与显现的方式之间的相关性原则,从而将之引入解释学的思考。伽达默尔向我们展现出世界视域的历史特性,这使本质上作为对自我意识进行理解的理解成为一种历史性的事件,因而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视域融合”的过程。伽达默尔的这个思想为姚斯的接受美学奠定了理论基础,正是基于此,姚斯才将文学作品看作“当代的活生生的存在”。构成文学作品存在的两个重要要素是“期待视域”与“文学的连贯性”。但由于姚斯只凸出了“视域融合”过程的和平性,其关于读者的分析亦仅限于具有“理想身份”的读者。正是意识到了这种缺陷,姚斯在后来逐渐转向对读者实际审美经验的考察。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5.149.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