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美]黄勇(著)[1] 崔雅琴(译)[2] Huang Yong;Cui Yaqin
机构地区:[1]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香港999077 [2]华东政法大学学报编辑部,上海200042
出 处:《现代哲学》2020年第6期110-119,共10页Modern Philosophy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伦理学知识体系的当代中国重建”(20198DA033)。
摘 要:“为什么要有道德”可以理解为为什么要做道德的事,也可以理解为为什么要做道德的人。这两个方面当然是有联系的,但有两种不同的联系方式。一是将做道德的事作为首要的事情,并以此定义道德的人:道德的人就是做道德的事的人;二是将做道德的人作为首要的事情,并以此定义道德的事:道德的事就是道德的人所做的事。在大家熟悉的三种规范性伦理学中,后果论和道义论属于前者,而美德论属于后者。因此,问为什么要有道德也就是问做道德的事或做道德的人的理由,而这样的理由可以理解为辩护的理由,也可以理解为动机的理由。在前一种情况下,问这个问题的人不知道为什么应该有道德,而在后一种情况下,问这个问题的人知道应该有道德,但缺乏去做道德的事或人的动机。在《为什么要有道德:师法二程》一书中,黄勇以二程为焦点,认为美德伦理学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更有效,而且由于提这样一个问题的往往是利己主义者,他们需要的不是做道德的人的辩护理由,而是其动机理由。一些学者对黄勇的观点提出了异议,值得在此做进一步的讨论。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