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雅琴

作品数:13被引量:27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华东政法大学更多>>
发文主题:道义论中国哲学美德伦理义利观儒家义利观更多>>
发文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更多>>
发文期刊:《文史哲》《学术月刊》《复印报刊资料(伦理学)》《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良好生活的两个面向:对儒家义利观的美德论解释
《复印报刊资料(伦理学)》2022年第11期29-39,共11页黄勇 崔雅琴(译) 
在中国哲学中,如何恰当理解义利关系,各家对此问题存在长期的争论。一般认为,儒家重义轻利,分歧在于,儒家是将义视作一种独立于利、虽然不一定与之冲突的内在价值,还是将义视为取利的最佳工具。前者认为儒家思想是一种道义论,后者则认...
关键词:义利观 后果论 道义论 美德论 良好生活 
良好生活的两个面向:对儒家义利观的美德论解释被引量:2
《学术月刊》2022年第8期5-15,共11页黄勇 崔雅琴(译) 
在中国哲学中,如何恰当理解义利关系,各家对此问题存在长期的争论。一般认为,儒家重义轻利,分歧在于,儒家是将义视作一种独立于利、虽然不一定与之冲突的内在价值,还是将义视为取利的最佳工具。前者认为儒家思想是一种道义论,后者则认...
关键词:义利观 后果论 道义论 美德论 良好生活 
“为什么要有道德?” 及关于二程哲学的若干其他问题——对刘纪璐、蒂瓦尔德和余锦波的回应
《现代哲学》2020年第6期110-119,共10页 崔雅琴(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伦理学知识体系的当代中国重建”(20198DA033)。
“为什么要有道德”可以理解为为什么要做道德的事,也可以理解为为什么要做道德的人。这两个方面当然是有联系的,但有两种不同的联系方式。一是将做道德的事作为首要的事情,并以此定义道德的人:道德的人就是做道德的事的人;二是将做道...
关键词:二程 道德理由 道德动机 理一分殊 
论二程如何化用《孟子》
《社会科学》2019年第1期126-136,共11页黄勇 崔雅琴 
二程在孟子及《孟子》升格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二程的孟子诠释学禀承孟子"以意逆志"的精神,主张义理是经典所载之道,而文意则是载道之具。二程在孟子的启发下发展了自己的诠释学,并将其应用于诠释《孟子》本身。重要的不是理解《孟...
关键词:二程 孟子 诠释学   自得 
西方世界中国哲学研究者的“三重约束”
《社会科学文摘》2017年第4期86-88,共3页黄勇 崔雅琴 
中国哲学在西方特别是在美国的状况不尽如人意,一个直接原因在于,西方主流哲学家对中国哲学缺乏兴趣,而这种缺乏本身既导致又成因于他们对中国哲学价值的无知。研究中国哲学的学者有责任激发西方哲学家对中国哲学的兴趣,尤其是通过展现...
关键词:哲学 社会科学 哲学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哲学语境 西方哲学传统 研究者 
西方世界中国哲学研究者之“三重约束”被引量:8
《文史哲》2017年第2期75-82,共8页黄勇 崔雅琴 
中国哲学在西方特别是在美国的状况不尽如人意,一个直接原因在于,西方主流哲学家对中国哲学缺乏兴趣,而这种缺乏本身既导致又成因于他们对中国哲学(之价值)的无知。研究中国哲学的学者有责任激发西方哲学家对中国哲学的兴趣,尤其是通过...
关键词:中国哲学 王阳明 动力之知 有待感发理论 
庄子之“知”:“知—乐”于濠上被引量:9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9-20,31,共13页安乐哲 崔雅琴 
阅读中国古典文本,我们需要努力从其自身出发。阅读《庄子》亦当如是。过程的优先性和彻底的情境化构成了我们阅读《庄子》的解释情境。道家所理解的世界秩序接近于怀特海所讲的美学秩序。唐君毅提出"一多不分观",认为这是中国古代宇宙...
关键词:《庄子》 濠梁之辩  彻底的情境化 
情境与概念--杨国荣的“具体形上学”被引量:2
《社会科学战线》2014年第9期238-243,共6页梅勒 崔雅琴 
杨国荣哲学工作的核心,是2011年以3卷本形式出版的"具体的形上学"系统。"具体的形上学"包括《道论》、《伦理与存在——道德哲学研究》、《成己与成物——意义世界的生成》。杨国荣具体形上学的概念语汇的源头包括:西方古代哲学与西方...
关键词:具体形上学 中西哲学 杨国荣 宋明理学 
自由主义的中立性、国家完善论和儒家思想:一个被忽略的维度被引量:1
《思想与文化》2014年第1期1-31,共1页黄勇 崔雅琴 
在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中,就国家或政府是否应当干预个人生活的问题,存在着自由主义与国家完善论之间的争论。自由主义者认为,不仅公民对于什么是好的生活方式存在着不同的看法,而且事实上也不存在一种适合于所有人的普遍的生活方式。由于...
关键词:自由主义 中立性 国家完善论 儒家 
奥古斯丁、康德及康有为关于和平的哲学思考
《思想与文化》2012年第1期314-326,共13页贤·赫希斯曼 崔雅琴(译) 
奥古斯丁、康德和康有为都认为和平是所有政治行为的目的。把这三种来自不同传统的和平观放在一起,我们可以将其整合为哲学面对世界问题时在阐明及发展和平进路方面的连续阶段。奥古斯丁强调和平的个人和宗教基础,康德强调和平的客观和...
关键词:奥古斯丁 道德律 基督教伦理学 不忍人之心 实践理性 永久和平论 至善 《大同书》 不忍人之政 政治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