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朱汉民[1] Zhu Hanmin
机构地区:[1]湖南大学岳麓书院
出 处:《中国哲学史》2021年第3期34-41,共8页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基 金:贵州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国学单列重大项目“宋学学统研究”(批准号:19GZGX06)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前期王安石之学被称之为“临川之学”,建构性命之理是这一时期的学术主题。临川之学注意将《周易》的天道论与《论语》《孟子》《礼记》的人道论结合起来,以建构新儒学的性命之理与内圣之道。此时王安石赞同思孟学派的性善论,源于他对儒家内圣之学的追求。尤其是宋代士大夫主体意识崛起,内圣之学有利于提升士人的人格自觉,推动士大夫主体性精神弘扬。熙宁新政后王安石之学演变为“荆公新学”,其学术重点在以《三经新义》为依据的礼法制度。他以“性情一也”证明性情可善可恶,其人性论又回到汉代的性三品与性善恶混,其目的是为礼法政制提供人性论依据。晚年王安石更多地关注士大夫个体的精神超脱,故而对佛老之学表示出更大兴趣,转变为性无善无恶论。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