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吴子林[1] Wu Zilin
机构地区:[1]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出 处:《人文杂志》2021年第8期60-69,共10页The Journal of Humanities
摘 要:文化交往或对话的可能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翻译的有效性。只有形构一种理想的“对话语言”,即贯通“理性认知”与“审美认知”的言说语言,东西方才能展开真正的文化交往或对话。西方的“指涉性”语言重视“存有”,汉语的“过程性”语言重视“生成”,在中国哲学文献的翻译中,“语言串”与“多重定义法”的运用是对中国古代思想的过程性阐释,它们较好地克服了目标语言(外语)与被翻译语言(汉语)之间的错位。在诗与哲学之争的“尼采式”转折之后,西方现代哲学语言与具有诗性特征的汉语形成了某种精神的联系,预示着东西方的“综合”正处于稳步而顺利的实现过程当中,并以多样化的形态走向“文化交往”的“和谐”状态。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37.161.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