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性又大于心”到“心能尽性”--论张载心性大小之辨之价值  被引量:1

From“nature is greater than mind”to“the mind can make human nature fully developed”:the Value of Zhang Zai’s Theory of the Discernment of Mind and Nature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田智忠[1] TIAN Zhi-zhong

机构地区:[1]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北京100875

出  处:《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144-150,共7页Journ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近现代中国价值观念史”(18ZDA020)。

摘  要:心性大小之辨是张载心性思想的重要一环。程颐批评张载的“以体会为非心”是主张将见闻排斥在心之外,意味着“心小性大”、析心与理为二。据二程弟子时紫芝的注释,程颐的这一批评系针对张载的“心御见闻,不弘于性”而发。程颐的批评建立在将“御”字释为“扞格”“防御”之上,但这一解释并不符合张载的本意:一方面,张载“心御见闻”中的“御”字当为“桎梏”“滞碍”之意,故不能从“心御见闻,不弘于性”中推出其主张析心与理为二的结论;另一方面,张载又确实有“心又大于心”的主张,但此论并不意味着完全排斥见闻。张载的心性大小之辨的本质是天人之辨,既包含天人、心性的本末源流、分合同异、主从关系之辨,具体涉及对于心与见闻、诚与心、道与身的关系之辨;又包含天人、心性的自在与自为之辨。由此,张载的天人、心性之辨就动态的展开为由本源层面的无分,到当前实际表现层面的有分,再到极致表现层面的重回无分的复杂过程,而人积极主动修养工夫是实现从天人、心性在实际表现上的相分重回极致表现上的无分的不二法门,此即“心能尽性”说。张载此论从万物一体的高度推进了儒学对于天人关系的理解,也是对孟子尽心尽性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关 键 词:心性大小之辨 性又大于心 心统性情 心能尽性 

分 类 号:B244.4[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