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前中期武夷茶工艺体系的演进与辨析  被引量:2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徐千懿 陈重穆 李鹏春 程晓曼 

机构地区:[1]安徽农业大学茶与食品科技学院,安徽合肥230036 [2]三联生活周刊,北京朝阳100020 [3]福建省江山美人茶业有限公司,福建三明366100

出  处:《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年第6期18-28,共11页Journal of Guang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基  金:安徽省社科普及规划项目“江南文化与安徽地域文化”(LZ201908);安徽农业大学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茶的中国哲学与中式审美”(2019zs16zd);安徽农业大学引进与稳定人才项目“安徽名茶考”(yj2019-15)。

摘  要:清代前中期武夷山原味茶并存有绿茶、发酵茶(当代乌龙茶、红茶的雏形)两个工艺体系。武夷绿茶早期以蒸青为主,松萝法引进之后出现炒青工艺,同时并存有因制茶工艺不到位而导致茶叶红变,继而成为"红变了的绿茶"的中间产品。康熙(1661—1722年)、雍正(1723—1735年)年间出现的武夷"发酵茶",为当代乌龙茶、红茶的工艺雏形。武夷发酵茶出现之后,武夷绿茶并未消亡,而是长期与发酵茶并存,二者相互交错,且不存在明晰的分界,故而经常引发后世的误解和误用。周亮工《闽茶曲》中的"家家卖弄隔年陈"系指加工不到位的武夷茶,王梓所说的"岩茶汤白"、袁枚所说的"武夷山顶所生,冲开白色者"均应指绿茶而非武夷岩茶(乌龙茶)。

关 键 词:武夷山 绿茶 “红变了的绿茶” 发酵茶 岩茶 

分 类 号:K875.2[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