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邹福清[1] ZOU Fu-qing
出 处:《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期29-38,共10页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基 金:武汉市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文学中的凤凰形象”(2019038)。
摘 要:西周初形成的天命观以君权神授、以德配天为核心内涵,解决的是政权合法性问题。在这一历史语境中,凤凰被形塑为传达天命的使者,代表天临鉴人间君王之“德”,并成为“明王”的预示。春秋战国时期,关于凤凰的知识和信仰被转换、改造,用以建构和形塑理想士人人格。孔子将“知天命”作为君子人格的本质,将“德”由政治面向的君王的德行转换为人性面向的士人的德性,将天命转换为理想士人人格合理性的来源,同时将凤凰出现与否和君子的穷通联系起来,将其形塑为君子人格的表征。凤凰的形态与仁、义等德目的对应关系随后也被系统地建立起来。屈原虽不言天命,但关于政权合法性的思考没有超越周初的天命观,而且,他极其关注士人的人格,张扬凤凰被放逐、被囚禁以及与众鸟的对立和错位,将其形塑为洁身自好、取义成仁的骚人人格的表征,透露出士不遇的焦虑,这得到了宋玉的发扬。汉代士人则基于时势的体验,主张“知命”、“委命”,建构适应大一统的新君子人格,潜藏着吁求君德和消解士不遇焦虑的文化动机;基于环境判断或远翔或降临的凤凰被形塑为审时度势以选择进退的新君子人格的表征。凤凰虽被不断形塑为不同内涵的理想士人人格,但都潜藏着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对不遇焦虑的体验和自我调适的努力,成为早期中国的重要文化表征。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