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王玉彬
机构地区:[1]山東大學哲學社會發展學院
出 处:《道家文化研究》2022年第1期351-372,共22页
基 金:2020年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莊子·齊物論》研究”(20FZB045)的階段性成果。
摘 要:荀子對莊子“蔽於天而不知人”的批判既呈現出了荀學的基本旨歸,也凸顯出了莊學的理論特質。面對深奥、博大之“天”,荀子認爲“人”應“不求知天”,不做任何宇宙論玄想,不染絲毫存有性執念,而僅從物質與自然的角度去審視之;作爲“能群”之“類存在”的“人”應全心全力地董理天地萬物、製作禮義倫制,“君子”或“聖人”即其理想人格。在與“道”的理論鏈接中,莊子之“天”具有濃郁的存在本源、價值本體之意味;在“照之於天”的存在視域中,莊子的理想人格是“自事其心”之“畸人”、“獨與天地精神往來”之“真人”。最終,莊子之“天”與“人”之間呈現出的是“不相勝”而相互通達的關係,“人”祈向着“天”,“天”成就着“人”,此爲其終點處的“天人合一”。相較之下,荀子的“天人之分”則因無視“天”之超越之旨而顯其“不見本源”之弊。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