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教师发展中心,510976 [2]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政法系,510812
出 处:《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2年第24期59-63,共5页Teaching Reference of Middle School History
基 金:广东省中小学三科统编教材“铸魂工程”专项课题“促进深度学习的高中历史问题推进式教学研究”(编号:GDJY-2021-Ab198);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5E'教学模式下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与运用研究”(课题编号:202012616);广东教育学会2022年度科研一般课题“共生理论视域下农村地区‘U-C-T-S'中学历史教师发展共同体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研究”(编号:GDES14334)的成果。
摘 要: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是在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等素养的基础上展开的,体现的是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体现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三个素养的内在意识与外显行为。历史教学中运用对比的方法能有效活化学生的历史思维,对零碎复杂的历史知识和历史现象有较系统和更深刻的认识,进而能对他人的历史解释进行有理有据的评价和论证或提出自己独特的历史见解。在此,笔者尝试以“抗日战争”为例,探讨在对比中培养高中生历史解释素养的路径。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