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译《鲁拜集》的“是”字句综论  

A Study on the word “SHI” in Guo Moro’s Translation of Rubaiyat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吴彦 咸立强[2] Wu Yan;Xian Liqiang

机构地区:[1]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 [2]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  处:《现代中文学刊》2022年第6期59-65,共7页Journal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摘  要:“我是”句型是“《女神》时期”最能体现郭沫若语言特色的表达形式;《鲁拜集》则是郭沫若文学翻译中最早最典型地运用“我是”句型的译诗集。《鲁拜集》汉译本中,最频繁地使用“是”字句且用法最丰富的就是郭沫若译本。“是”字句带有肯定与强调性质,特别适合用来表达现代主体的觉醒、自我价值的肯定。喜欢判断,而且是肯定式的判断,郭沫若的这种语言偏好来自文学创作与文学翻译的交互影响。通过文学翻译寻找自己的文学话语,在寻找的过程中又将自身的语言偏好灌注在译文中,这种复杂的纠缠与交互影响呈现了郭沫若在语言现代性方面进行的探索,郭沫若的文学翻译为人们考察现代译语及现代性主体的生成提供了典型案例。

关 键 词:郭沫若 《鲁拜集》 “是”字句 现代主体 翻译 

分 类 号:I046[文学—文学理论] H315.9[语言文字—英语]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