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格义”阐释:西方文学社会学阐释的本土化问题  

“New Geyi”:Indigenization of Western Literary Sociological Hermeneutics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谷鹏飞[1] Gu Pengfei

机构地区:[1]西北大学文学院

出  处:《天津社会科学》2023年第1期50-57,共8页Tianjin Social Sciences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文学阐释学的‘中国范式’研究(1942—2022)”(项目号:22AZW001)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西方文学社会学阐释作为中国当代文学阐释学的一种主流方法,虽已经历了四十余年的本土化历程,但因其与马克思主义文学社会学阐释方法及中国传统文学社会学阐释方法在精神上的相契而长期遗忘了自身在中国化过程中的本土转化。今日西方文学社会学阐释要实现真正的本土转化,形成自身的“中国形态”,须以文学社会学阐释的公共性原理形态为基点,通过融合华裔学者傅伟勋提出的“创造的诠释学”与佛教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格义”阐释法,对中西文学社会学阐释各自所包含的“实谓”“意谓”“蕴谓”“当谓”“必谓”五层次文本意涵进行“共现”“分梳”“比堪”“融通”四步骤的“格义”阐释,最终形成一种西方文学社会学阐释的“新格义”阐释形态。此种形态,应是西方文学社会学阐释本土化后的真正“中国形态”。

关 键 词:文学社会学阐释 本土化 创造的诠释学 格义 新格义 

分 类 号:I0-05[文学—文学理论]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