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班建武 BAN Jianwu
机构地区:[1]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
出 处:《教育科学研究》2023年第2期1-1,共1页Educational Science Research
摘 要:不管是教育理论还是教育实践界,关于教育,大家都有一个基本的共识,那就是教育要想真正取得实效,需要准确把握教育对象的基本特点。长期以来,我们对于教育对象的认识,基本上遵循的是心理学的认知路径,致力于揭示其带有跨文化、跨时空的所谓的身心发展规律。现有的大多数教育学教材在关于教育对象的论述方面,基本上采用的就是以这样一种心理学的分析范式来呈现有关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毫无疑问,心理学是我们了解和认识教育对象的重要学科视角,它对于我们把握教育对象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内在心理机制的确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心理学作为具有自然科学特征的学科,它更多的是将人的认知、态度、行为等层面的发展看作一个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在这种情况下,人的存在就被还原为一种自然事实。这在很大程度上将教育对象作为人的存在的丰富性降格为了一种物的存在的客观性,从而不可避免地使我们丧失了对教育对象丰富性的全面认识。
关 键 词:身心发展规律 内在心理机制 教育学教材 多重身份 心理学 态度和行为 认知路径 主观意志
分 类 号:G40[文化科学—教育学原理]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