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 处:《文艺评论》2023年第1期19-28,共10页Literature and Art Criticism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文艺学创新路径探索”(13BZW009)部分成果。
摘 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多个领域迅速掀起了一股强劲的建构主义思潮。作为方法论的建构主义的主要原则是反对实证主义的知识论,主张知识的生成与建构是置于社会关系网络中,在与自然的、社会的、文化的、政治的乃至个体的、心理的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下生成进而建构的,也就是说,知识是社会建构的。知识生产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交互作用的结晶,是建构而成的。美学、文艺学的知识生产与科学的知识生产相比较而言更具主观性、人文性和社会性,因而也更具创造性和建构性。德国学者韦尔施运用建构主义的思想和方法论创建了原型美学理论。这个理论将审美知识纳入社会的框架之中,将审美知识的缘起、拓展和功能都置于美学与社会、主观与客观交互作用的关系之中加以考察,以建构主义美学消解美学与社会、审美知识的内在构成性与外在构成性、审美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美学的解构与建构的对立,走出一种开放多元,具有生产性、综合性和跨学科性的超越美学之路。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48.247.50